重庆三峡博物馆设计有着这些小心思
重庆三峡博物馆设计有着这些小心思
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建筑来说,博物馆建筑独特的文化与社会属性更容易展现出别样的个性,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标志符号。
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设计为例——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(图据网络)
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,是重庆最大、资源品位最高的博物馆,是除北京之外第一个以“中国”冠名的博物馆。
该博物馆建筑主体长157.3米,宽98.085米,高32米,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。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和人民广场的西端共同形成重庆市中心“三位一体”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。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简介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(重庆博物馆)是一座集巴渝文化、三峡文化、抗战文化、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,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,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,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、展示和研究工作,经国家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,原重庆市博物馆正式并入,加挂重庆博物馆牌子。
经过5年的筹建,博物馆于200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。现有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(单件超28万件),珍贵古籍善本1.8万余册,涵盖35个文物门类。常设展览11个,年均推出各类临时展览20-30个,2017年服务观众270万人次。
开放时间:9:00——17:00(周一闭馆)
免费免票开放,每天接待观众限额5000人次
(部分资料来源:中国文物报,2019年6月)
建筑主体“通透质感”成亮点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,内涵深邃。
站在人民广场仰望,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。
博物馆外型最显眼的,就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。近6000平米的蓝色弧形的玻璃幕墙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,为城市景观创造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形式,成为博物馆最大亮点。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夜景(图据网络)
蓝色玻璃象征着水,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,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。
博物馆正上方,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,外型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。
一方面取“三峡之水天上来”之意,一方面,水通过三层叠瀑,一泻而下,与人民广场相连,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,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。
颇具用心。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圆形穹顶(图据网络)
进馆,便是辉煌的天井式大厅。馆内每个展厅的布局合理且具有科学性,展出内容关联度大,空间距离也较近;环幕电影展示三峡风光与壮丽三峡展厅同置于一层,历代瓷器、钱币按历史发展顺序布局,重点文物与次要文物交叉展出……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在千年文化之中。
数据显示,2017年,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服务观众270万人次,成为博物馆中的“流量明星”。
节能、舒适双重“烤”验
如果说,蕴含美好寓意又独特的外观设计令人过目难忘。
那么,舒适健康的体验,则是令观展者流连忘返的关键。
博物馆正门大面积蓝色弧形的玻璃幕墙,在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,也带来了良好的照明效果。让人刚进入博物馆,就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。
馆内,弧形的玻璃幕墙上,添加了一些遮阳帘,抵挡强烈阳光的刺激,使得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能与舒适间的平衡。(即使坐着喝杯咖啡,小憩也感觉不到强烈的阳光刺激。)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玻璃幕墙上的遮阳帘(图据网络)
然而,由于玻璃面积大,当地气温又高,博物馆消耗的电力居高不下;
面对太阳炙烤,幕墙上的遮阳帘也仅仅只能抵挡可见光,无法抵挡红外线热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刺激,导致观展者在室内的舒适度大大降低……
降低能耗、提高观展者舒适度的“难题”摆在了博物馆的面前。
不一样的“通透” 乐可力与玻璃更配
2018年,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隔热节能改造,在建筑科技领域,寻求一种节能、舒适的绝佳方案。
隔热防晒、透光、硬度高、寿命长久、易施工……
几近严苛的产品要求、45°坡面的高难度施工条件,让诸多隔热防晒材料止步。
此时,一种新型的液体玻璃隔热涂膜出现在设计者的视野中。

“涂覆在玻璃表面,形成一层具有光谱选择性的涂膜隔热层,能高效阻隔红外线进入室内,有效减少室内的热量,隔热防晒,降低室内温度及空调能耗,减少炙热感提高舒适度;不起边、不起泡,环保耐用。”